男女主角分别是曾国藩李少荃的女频言情小说《东邦伟人曾国藩(王纪卿译版)全文免费》,由网络作家“【日】紫山川崎三郎著 王纪卿译”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湖南▽潜德不耀▽湖南的形胜▽正气发泄的中心▽遍征十八行省▽以忠诚为天下倡▽一人之精神即四亿人之精神潜德不耀“冲岳去地四千一十丈,其隅接周络,约千数百里,湘水出其下,源洁而流长,洞庭汇长江,东入于海,其气庞鸿峻固,渟蓄激溥一泄之,于人命世哲辅生其间,或百年或数百年一见,顾其气,犹未甚昌也。距今,乃笃生我湘乡相国一等毅勇侯曾公。公宅湘之上流,结庐衡山麓,世积儒素,潜德不耀。”这就是蒋春元笔下曾国藩的故乡!湖南的形胜湖南属于古荆州之地,三代之时,还是蛮烟瘴雨之乡。楚国兴起后,拓地五千里,称霸一方。它完全属于内地,是在秦取百粤设郡县之时。湖南西南部的边疆之地,苗瑶各族往往杂处山谷之间,编氓相伍。今日仍然有若敖、蚡昌的遗风。而其地形东至江西,...
湖南
▽潜德不耀 ▽湖南的形胜 ▽正气发泄的中心 ▽遍征十八行省 ▽以忠诚为天下倡 ▽一人之精神即四亿人之精神
潜德不耀
“冲岳去地四千一十丈,其隅接周络,约千数百里,湘水出其下,源洁而流长,洞庭汇长江,东入于海,其气庞鸿峻固,渟蓄激溥一泄之,于人命世哲辅生其间,或百年或数百年一见,顾其气,犹未甚昌也。距今,乃笃生我湘乡相国一等毅勇侯曾公。公宅湘之上流,结庐衡山麓,世积儒素,潜德不耀。”
这就是蒋春元笔下曾国藩的故乡!
湖南的形胜
湖南属于古荆州之地,三代之时,还是蛮烟瘴雨之乡。楚国兴起后,拓地五千里,称霸一方。它完全属于内地,是在秦取百粤设郡县之时。湖南西南部的边疆之地,苗瑶各族往往杂处山谷之间,编氓相伍。今日仍然有若敖、蚡昌的遗风。而其地形东至江西,南界广东、广西,西接贵州,北连湖北,其面积为二十一万一千八百平方千米。其人口一千八百六十五万二千。《广兴记》记载道:“自武昌至江陵,东通吴会,西连巴蜀,南极潇湘,北控关洛,人皆知荆湖之险。”曾国藩则写道:“自古大江南北有事,必争此上游形势。”这都是通透实际的描述,道尽了湖南的地理形势。
爱新觉罗氏崛起于长白山下,统一中国四百余州,建立起一个新的大帝国,产生不世出的明君英主,如太祖、太宗、圣祖、高宗,谋臣如猛云之雨,前后辈出,翼赞其霸业;而长江一带上下数千里地方人才寥寥无闻,难道是天地的正气消磨已尽,无所剩余?衡山之秀,湘水之深,洞庭之奇,云梦之大,依然无异于旧时,英雄豪杰之士却久未出于其间。
正气发泄的中心
康熙、乾隆的帝业,传到嘉庆、道光手中,逐渐衰败,满洲八旗文弱娇柔,犹如妇人女子;满洲大官无能无为,无异于木偶;政纲紊乱,威信扫地;世道荆棘,天下茅苇;大江南北,群雄割据,四百余州有如裂爪,湖南才产生了一位大伟人,天地正气发泄于长江之间,而其正气发泄的中心不问可知,便是曾国藩其人。
遍征十八行省
在宋朝的时候,周茂淑讲学于濂溪,远溯圣源,阐明天地大道,海内风响,圣学由是而兴。但是,自元明以至清初,湖南并未听说出什么巨人。直到曾国藩崛起,则探寻圣学本源,为国家而将圣学用于事业,湖南从此人才辈出,所谓“以一县之人遍征十八行省”,可见这并非偶然的现象。
《湘军记》有如下记载:
粤匪捻回既诛,余威震殊俗,北慑乌桓,南渡台澎越裳,西北涉流沙,达乌孙,西南暨于阗葱岭,武功之隆,近古罕觏,然而总其成者,湘乡曾文正公国藩也。
以忠诚为天下倡
上面的说法虽然稍有夸张,但是团结湖南人来挽回清国的颓运,发泄天地的正气,这份功劳不可不归因于曾国藩的崛起。
然而,湖南为什么能够人才辈出,成为国家的元气?曾国藩解说道:
当其负羽远征,乖离骨肉;或苦战而授命,或邂逅而戕生;残骸暴于荒原,凶问迟而不审;老母寡妇,望祭宵哭;可谓极人世之至悲。然而前者覆亡,后者继往;蹈百死而不辞,困厄无所遇而不悔者,何哉?岂皆迫于王事,逐风尘而不返与?亦由前此死义数君子者为之倡,忠诚所感,气机鼓动,而不能自已也。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艰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动群伦,历九州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亦岂始事时所及料哉!
一人之精神即四亿人之精神
须知清朝自咸丰以来,天下人才,辈出湖南,固然是基于所谓循环的道理,但也是因为曾国藩倡率天下,鼓舞士气。呜呼!一国以一人而兴,曾国藩一人的精神,就是湖南一千八百万人的精神,其实也是中国四亿人的精神!
曾国藩与时代
▽庚子杂感诗 ▽拿破仑霸业没落后欧洲的局面 ▽英国与海上权力 ▽大清国的隆盛期 ▽户部剩余金七千余万两 ▽内忧之兆 ▽南京条约 ▽纪纲衰弛,国力疲惫 ▽群盗会匪思乱 ▽咸丰帝 ▽简练军实的奏疏 ▽时势的健儿
庚子杂感诗
碣石逶迤起阵云,楼船羽檄日纷纷。螳螂竟欲当车辙,髋髀安能抗斧斤?但解终童陈策略,已闻王歙立功勋。如今旅梦应安稳,早绝夭骄荡海氛。
以上是道光庚子那年曾国藩感慨时事寄予其友郭筠仙(郭嵩焘)的一首诗,因为曾国藩进入翰林之际,正是清朝衰乱之时,曾国藩慨然以忧国为自任,决非偶然。
拿破仑霸业没落后欧洲的局面
曾国藩出生于嘉庆辛未之岁,西历1811年,当时拿破仑的霸业已达于顶峰。第二年有莫斯科战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皇帝的霸业俄顷落地。1814年,反拿破仑四国同盟(英俄普奥)成立,下一年瓜分欧洲的维也纳会议召开,奥地利大臣梅特涅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控制的神圣同盟成立。
英国与海上权力
作为反动和平政策的结果,欧洲均势的基础得以建立,时间正值曾国藩出生;也是在这个时候,作为欧陆和平的结果,英国扩张海上权力的版图,逐渐在东方占据雄飞的位置。
大清国的隆盛期
大清国的隆盛期,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达到巅峰,而衰乱的发端则是在嘉庆初年。圣祖(康熙帝)即位以后,足以平定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的叛乱,于是以云、贵、川、湖、闽、粤、陕、浙、江西等省为战场,年收入中损失三分之一,一时开了以捐款换取官位等级的先例,三年间仅得二百万两银子,由此可以想象当时国内的疲弊。
户部剩余金七千余万两
然而,康熙帝其后绥服蒙古,亲征准噶尔,康熙六十年,日本享保六年,西历1731年,户部的余款达到八百万两,雍正年间积累至六千余万两,由此可知其富强是与军功武略分不开的。世宗(雍正帝)时,因前后两征厄鲁特,开销了大半余款。高宗(乾隆帝)初年,户部余款减至二千四百余万两。而高宗在一代之间稳定四疆,征战廓尔噶,平定大小金川,六巡江南,在乾隆四十一年,日本安永五年,西历1776年,户部余款有七千余万两。乾隆四十六年,日本天明元年,西历1781年,户部余款有七千八百万两,该年可谓清朝的极治和极盛了。
内忧之兆
高宗在位六十年之久(自日本元文元年、西历1736年起,至日本宽政七年、西历1795年止),其版图的扩展比雍正年间翻了一倍,近邻诸国的宾服超过了康熙时代,而且文物制度灿然,呈现出中国历史上几乎未曾有过的美观。然而盛极衰之始,乾隆末年纪纲渐弛,有湖南、贵州的红苗之变,内忧前兆渐显。到了仁宗(嘉庆)之时,白莲教蔓延五省,前后九年,虽然逐渐加以平定,但军费已耗费二亿两银子。海寇蔡牵安盘踞南方,蹂躏两广闽浙之地,至嘉庆十五年方始平定。又,天理教李文成、林清之辈骚扰山东、直隶地方,陕西也有箱贼之警。民心乖离,已现大乱渐将发生之兆。
南京条约
仁宗崩,宣宗(道光帝)即位,有回民张格尔之乱,官军大举苦战七年之久,得以渐渐平定。但举朝醉生梦死,地方总督、巡抚也不得其人,粉饰太平,贪一日苟安,不留心国家的前途。而道光十六年以后,发生了处理鸦片的问题。道光十九年己亥,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奔赴广东,焚毁英商的鸦片,第二年即道光二十年庚子(日本天保十一年,西历1840年),中英两国的和平交往因此而破裂,所谓的鸦片战争爆发,清军连战连败。道光二十二年壬寅(日本天保十三年,西历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约定中国给英国割让香港,并开放上海、厦门等港口,赔款六百万两白银,作为鸦片赔偿金。这段时间,正值曾国藩进士及第,步入翰林。
纪纲废弛,国力疲惫
南京条约签字批准的正式交换,于道光二十三年癸卯(西历1843年)在香港举行,虽然暂时缔结了和平局面,但是纪纲衰弛、国力疲敝、兵备废颓的真相,逐渐暴露出来。
群盗会匪思乱
汉族社会的士民不得志于当世,不甘永远雌伏于草莽,煽动群盗会匪,思乱之人接踵而起。到了道光末年,果然见到洪秀全的崛起。而北京政府上无英君明主,下无名宰贤相,文恬武嬉,毫无猛省之兆。
咸丰帝
宣宗崩,文宗(咸丰帝)立。曾国藩深忧国家的前途,屡次上疏,论及大计,提出振肃纲纪,举贤才,修兵备。
简练军实的奏疏
例如,咸丰元年辛亥(日本嘉永四年)的《简练军实疏》(亦名《议汰兵疏》。——译注),可见其意见之一斑。这份奏疏首次指出:天下大患,在于国用不足,兵伍不精。
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大抵无事则游手恣雎,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章奏屡陈,谕旨屡饬,不能稍变锢习。
至于财用之不足,内外臣工,人人忧虑。自庚子以至甲辰,五年之间,一耗于夷务,再耗于库案,三耗于河决,固已不胜其浩繁矣。乙巳以后,秦、豫两年之旱,东南六省之水,计每岁歉收,恒在千万以外。又发帑数百万以赈救之。天下财产安得不绌?宣宗成皇帝每与臣下言及开捐一事,未尝不咨嗟太息,恨宦途之滥杂,悔取财之非计也。
曾国藩进而论及乾隆十七年增兵一事是兵饷多寡的一大转机,而裁汰兵员则是当务之急。
医者之治疮疤,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盖亦当量为简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自古开国之初,恒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北宋中叶,兵常百二十五万,南渡以后养兵,百六十万,而军益不竞。明代养兵至百三十万,末年又加练兵八十万,而孱弱日甚。我朝神武开国,本不借绿营之力。康熙以后,绿营屡立战功,然如三藩、准部之大勋,回疆、金川之殊烈,皆在四十六年以前。至四十七年增兵以后,如川、楚之师,英夷之役,兵力反远逊于前。则兵贵精而不贵多,尤为明效大验也。……近者广西军兴,纷纷征调外兵,该省额兵二万三千,土兵一万四千,闻竟无一人足用者。粤省如此,他省可知。言念及此,可胜长虑。
曾国藩由此而论及裁军之后军队的训练方法,请皇帝亲自举行大阅兵:
若夫训练之道,则全视乎皇上精神之所属。臣考本朝以来大阅之典,举行凡二十余次。或于南苑,或于西厂,或于芦沟桥、玉泉山,天弧亲御,外藩从观,军容一肃,藩部破胆。自嘉庆十七年至今,不举大阅者四十年矣。凡兵以劳而强,以逸而弱。承平日久,京营之兵既不经战阵之事,又不见搜狩之典,筋力日懈,势所必然。伏求皇上于三年之后,行大阅之礼,明降谕旨,早示定期。练习三年,京营必大有起色。外省营伍,势难遽遍,求皇上先注意数处,物色将才,分布天下要害之地。但使七十一镇之中有十余镇可为腹心,五十余万之中有十余万可为长城,则缓急之际,隐然可恃。天子之精神一振,山泽之猛士云兴,在我皇上加意而已。
曾国藩的话说得痛快淋漓,足以搅破满朝太平的昏梦。而文宗未能采纳曾国藩的忠言,未能断然革新政治,振整兵备,所以未能防止大乱将起的局面。
时势的健儿
曾国藩当年在述怀诗中写道:
蜒雨蛮烟日日催,侧身周望重低徊。海滨膏血深无极,帐下笙歌自莫哀。安得贾生时痛哭,可怜杨仆本庸才。投章欲问茫茫意,何处通天尚有台?
经国济民之志,慨世伤时之泪,写在这五十六个字之中,可见曾国藩也是时势的健儿!
进士及第
▽曾国藩的抱负 ▽登龙门 ▽县试 ▽科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乙未岁暮杂感诗 ▽辛丑杂诗 ▽抱负伟大,志望宏远
曾国藩的抱负
“平生企高遐,力微不自量。树德追孔周,拯时俪葛亮。又兼韩欧技,大言足妖妄。”
这是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抱负。
登龙门
男儿立世,当然不能没有德追周孔、功凌管葛的抱负,但若要施展抱负,必须先占好位置;而要占好位置,则必须去登龙门,应科举。科举虽然不是容纳英雄的地方,但在清朝的中国,平时除了科举以外,就没有获取功名的余地,如果不去应科举,就不得不甘于终身不遇。于是曾国藩在青年时代,与通常中国人的出身相同,汲汲于做好应科举的准备。
县试
曾国藩十六岁应县试,取为佾生。县试是最初的考试,就学的童生在本籍州县参加考试。考试分为几段,由县官考察。第一段要写以四书为题的作文,五言六韵排律,到了开试时间,乐手奏乐,炮手发炮;第二段要写以五经为题的作文;第三段、第四段也要按照出题写诗作文;到了第五段,县官预设筵席,在场内宴请应试者。取为第一等者称为“案首”。
科试
曾国藩经过县试以后,去应科试,补了县学生员。这是道光十三年癸巳(日本天保四年),他此年二十三岁。所谓科试,就是学政召集其管下的生员以及已经府县试的童生加以检验的考试,其考试成绩分为六等,分别升降。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四十三岁时才得以补了县学生员,曾国藩则在二十三岁就补上了。由此可见,他的学识到这时已经超出一般人。
乡试
道光十四年甲午(日本天保五年),曾国藩应乡试,中了举人。乡试是将管下生员召集到该省首府举行的考试,又称“贡举”。其考试分为三段,历时八天,题目又都是四书五经、诗及策问。考试官是皇帝特派的钦差,考场事务由巡抚或总督监管,惟有顺天府由皇帝钦定。考试中式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魁元”。中式者都叫“副贡生”。
会试
翌年乙未,曾国藩去应会试,榜上无名,留在北京。道光十八年戊戌(日本天保九年)又应会试,中榜,取为贡士。会试是在乡试之后的第二年三月份举行的考试,全国的举人用官费旅行,聚集于京城。考业由礼部管辖,考试官为大学士、尚书等官员,稽察大臣为亲王、大学士、都统等官员。其中式的发榜,也就是登第告示,由皇帝特命钤榜大臣来执行。中式者称为“贡士”。
殿试
曾国藩在会试中式的下一个月参加了殿试,进士及第,取为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殿试是在会试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召集全国贡士于保和殿由皇帝亲自举行,由两名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内选取六人任阅卷大臣,即副考官。领侍卫内大臣率銮仪卫兵守卫宫门。考试只有一段,题目称为“制策”。开试时,大学士奉上制策的题目,授给礼部尚书,颁给贡士。制策有数条,要一一条对书写,书写有格式,一画之误就不得中选。每条限三百字,全文须在千字以上。其优劣分为三种: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第一称“状元”,第二称“榜眼”,第三称“探花”,赐予进士及第。其他无定员,都赐进士出身。发榜仪式有引见、赐宴及金银、簪花、银两的恩赐,待遇优渥。在清朝,这是人生荣誉的极点。曾国藩进士及第,为踏上仕途的第一步,也是从来功成名就的立足之地。
乙未岁暮杂感诗
曾国藩进京,在道光十年甲午之交,翌年乙未参加会试,没有中榜,留在京城,不懈地钻研经史。《乙未岁暮杂感诗》写道:
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刬不平。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
韶华弹指总悠悠,我到人间廿五秋。自愧望洋迷学海,更无清福住糟邱。尊前瓦注曾千局,脚底红尘即九州。自笑此身何处著,笙歌丛里合闲游。
为臧为否两蹉跎,搔首乾坤踏踏歌。万事拼同骈拇视,浮生无奈茧丝多。频年踪迹随波谲,大半光阴被墨磨。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予何日斫蛟鼍。
诗中可见曾国藩雄志落落,奇气摇斗牛,这就是他当年的本色。
辛丑杂诗
曾国藩还有《道光辛丑杂诗》一首,写道:
早岁事铅椠,傲兀追前轨。张纲挈陬维,登山造岌峩。述作窥韩愈,功名邺侯拟。三公渺如稊,万金睨如屣。肠胃郁千奇,不敢矜爪觜。稍待兰蕙滋,烈芬行可喜。岂期挝驽骀,前驱不逾咫!滔滔大江流,年光激若矢。春秋三十一,顽然亦如此。染丝不成章,橘迁化为枳。壮盛百无能,老苍真可耻。樗散吾所甘,多是惭毛里。
抱负伟大,志望宏远
由此可知,曾国藩抱负伟大,志望宏远,不满足于区区眼前的虚名与虚荣。
支那之为国,四百二十一万五千方里(此处当为日本的方里。中国面积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译注),人口四亿余万,土地肥沃,物产繁阜,治民兴富,何为不成,何行不遂!苟有大英雄出,则世界遂不能压之;大英雄不出,则为世界赌场矣。紫山川崎君曾游支那,历禹域,超长城,察其壤土之肥饶,物产之繁殖,而问其内治,则纪纲紊乱,士气销沉,因慷慨悲愤,追慕曾国藩之为人,著东邦伟人一卷,论曾氏经世之功绩之有可取,载李少荃之言曰:曾氏之为人,临事谨慎,似诸葛亮,而宏度则过矣;发谋决策类陆贽,而阅历艰难则过矣;沉重笃实肖司马光,而战功勋业则过矣。呜呼,此三人者为汉唐宋之一大伟人,而曾氏一身兼之,岂不大英雄乎。川崎君评为东方华盛顿,非诬言也。夫支那与我为同文,为唇齿,余愿复生大英雄若曾国藩者,压倒世界XX,则非特支那帝国之为幸,亦我神州之幸也。
明治三十六年四月
古香秋月种树撰
题词
洞庭南去蛰龙蟠,维岳降神亦盖棺。
戎马关山烽火急,君臣社稷水鱼难。
文章一代庐陵正,人物千秋诸葛完。
笔下英雄呼不起,定知邻局壮心寒。
明治癸卯佛生后二日
宁斋主人弌